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德育工作国旗下讲话

我们为什么要学《弟子规》

作者:时间:2012-12-07

先跟大家讲个故事吧。从前,有一个人学理发。从剃光头学起,师傅找来一个大冬瓜给徒弟练习。徒弟每次刮完都把剃刀往冬瓜上一插。师傅看见了,说:“不行不行,这样做很危险的!”徒弟不以为然地说:“这冬瓜有什么要紧,到真正理发的时候我自然不会这样了。”日子一天天过去,徒弟刀法越来越熟练,三下两下就把冬瓜刮得一干二净,刮完仍会顺手把剃刀往冬瓜上一插。出师那天,来了一个剃光头的,只见徒弟麻利地几下将那人的头发剃了个精光,然后……只听到一声惨叫。对,你们猜对了,这个聪明的徒弟很潇洒地把剃刀往那光脑袋上一扔,就象插在冬瓜上一样。

我们当然可以把它当笑话听,只是,笑过之后会悟到点儿什么吧?没错,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坏习惯势力的可怕。

叶圣陶先生说:“什么是教育?简单一句话,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”;

英国哲学家培根说:“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,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,因此,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”;

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:“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,这资本不断增值,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”;

美国作家马克•吐温说:“习惯就是习惯,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,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”;

美国约•凯恩斯说:“习惯形成性格,性格决定命运”;

奥斯特洛夫斯基:“人应该支配习惯,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自己”。

这些至理名言,道出了养成良好习惯的艰难,道出了养成良好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。而《弟子规》正是一部从各个方面教人养成良好习惯的国学经典。

《弟子规》原名《训蒙文》,清代秀才李毓秀编撰。其内容源于《论语》中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,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、出外、待人接物、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,继承了孔子重视个人修养、追求完美人格的理论,文质鲜活、易于接受,有厚重的文化底蕴。是超越时空的典籍,是为人处世真性情的流露,是人类远祖流传给后代子孙的珍贵宝藏被誉为“开蒙养正之最上乘”。

它强调先做人,再做学问。而孝顺,是做人之本。“父母呼,应勿缓;父母命,行勿懒”,当父母用世界上最真情的声音呼唤你,你有没有脆生生地立马答应一声?“冬则温,夏则凊;晨则省,昏则定”,冬夏晨昏,你有没有想过要试着去表达对父母的爱意?“亲有过,谏使更;怡吾色,柔吾声”,当父母有错,你会不会耐着性子委婉地劝说?“亲有疾,药先尝;昼夜侍,不离床”,当父母生病,你会不会端药倒水尽人子之道?

它教我们健康生活。“朝起早,夜眠迟”,要我们惜时; “晨必盥,兼漱口”教我们讲卫生;“冠必正,纽必结”要我们修仪表;“步从容,立端正”教我们坐立行走;“几案洁,笔砚正”教我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。

它教我们谦恭自勉。“见人善,即思齐”教我们“见贤思齐”;“见人恶,即内省”,教我们学会反思;“凡是人,皆须爱,天同覆,地同载”教我们以一颗宽宏仁爱的心平等待人; “惟德学,惟才艺,不如人,当自励”教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道德学问和才干上。

它教我们真诚务实。“凡出言,信为先;诈与妄,奚可焉?”教我们信守承诺,不欺不狂;“事非宜,勿轻诺;苟轻诺,进退错”教我们处事冷静,明辨是非;“闻誉恐,闻过欣;直谅士,渐相亲”告诉我们如何对待毁誉;“见未真,勿轻言;知未的,勿轻传”告诉我们谣言止于智者。

……

《弟子规》所涵盖的内容远不止这些。而我们学习它,也绝不应仅仅停留在背诵而已,更重要的一个字是--“行”。

知与行的统一是学习的关键。

我们要将其内容体现在日常生活一言一行当中,一举手,一投足,一个坐姿,一个表情,一句话的语气……都是自我完善的契机。知与行的统一是一种慢艺术。当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养成,这些道德规范就会转化为一种自觉的内在要求。

人,永远无法预知自己的将来,但我们过着的每一秒,都在一点一点塑造自我;我们也没有方法检验哪种人生更好,因为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,仅此一次。所以,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一位演技高超的演员,不给排练机会就上了人生舞台。为了避免成为一张草稿,我们唯有借鉴前人智慧,才能上演一出相对完美的人生。

不让坏习惯像那剃刀一样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,用好习惯组装自己不可复制的人生--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《弟子规》的原因。